甘肅4.14億元推廣全生物降解、加厚地膜!--中科新材
作者:
中科新材
時間:
2023-06-15
近日,甘肅省農業農村廳下達2023年中央財政農業生態資源保護資金約4.47億元,重點支持地膜科學使用回收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
其中,支持地膜科學使用回收41400萬元(2022年是2.7億元)。2023年支持永登縣、金川區等60個覆膜面積較大、工作基礎較好的縣區和蘭州新區、甘肅農墾集團實施加厚地膜替代行動。全年支持推廣使用0.015毫米及以上加厚高強度地膜1260萬畝、全生物降解地膜50萬畝,共計1310萬畝。支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3387萬元。在文縣、慶城縣等11個縣區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形成一批秸稈產業化利用典型模式和高效利用機制,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水平。
全生物可降解膜成本仍有下降空間。此外,防止光降解膜冒充全生物降解膜。甘肅省農科院旱地農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程萬莉說。
據統計,2022年,甘肅各類作物覆膜面積2919.8萬畝,農膜用量約21.74萬噸,其中地膜17.1萬噸,棚膜4.64萬噸。
1、可降解地膜是真正解決地膜污染的根本之策
農膜,又稱農用薄膜,主要用于覆蓋農田,起到提高地溫、保質土壤濕度、促進種子發芽和幼苗較快增長的作用,還有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
1978年從日本引入地膜覆蓋技術,覆蓋作物逐漸由蔬菜擴展到棉花、玉米、花生、瓜果等各種作物,覆蓋區域由中國中部逐漸向西北、東北、南方地區延伸。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農用薄膜使用量246.5萬噸,地膜使用量140.4萬噸,覆蓋面積2.66億畝,在新疆、山東、內蒙古、甘肅、云南、河南、四川、河北、湖南等9省區,農膜覆蓋面積均超過1000萬畝。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最大的國家。
由于重使用、輕回收,地膜殘留污染問題,特別是超薄地膜,老化后易脆難回收,而且含秸稈、土壤等雜質多,回收后再利用成本高。根據2016年原農業部監測數據,中國所有覆膜農田土壤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膜殘留,局部地區畝均殘留量達4-20公斤,個別地塊的畝均殘留量達到30公斤以上,相當于6層地膜。
如果地膜殘留在土壤里,不僅會影響田間機械化耕作,而且會破壞土壤結構,影響作物水肥吸收,阻礙根系生長,導致作物減產,殘留地膜中的增塑劑、抗氧化劑等有機物質還可能釋放到土壤中成為有機污染物。如果地膜殘留在田間地頭,被風吹至田野樹梢、房前屋后,將影響農村環境衛生。如果拋棄在牧草或水體中的殘膜被牲畜等食入,會因難以消化而貯存于胃中,輕則造成消化系統疾病,重則導致動物死亡。
2、廣泛存在的問題
農膜回收體系不健全,農戶回收積極性不高。對于一般農戶而言,只要殘膜能夠賣錢,都有回收出售的意愿。大多數農戶也都認識到如果大量農膜殘留在農田里,會影響土壤結構,阻礙作物吸收養分,造成作物減產。因此,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戶基本都是盡量將殘膜人工撿拾出來。但是,殘膜回收體系的不健全影響了農戶回收殘膜的積極性。一方面是回收市場尚未形成,如蒙陰全縣沒有一家地膜回收加工企業。一些地區的廢舊殘膜還不允許進入農村垃圾處理體系,導致殘膜只能堆在田間地頭。一位村民反映“殘膜放進垃圾筒里,清運人員也會清理出來,不會拉走”。另一方面是現有回收要求高,蘭陵縣雖然有回收企業,但如果殘膜中秸稈、土壤等雜質較多,加工企業再利用的成本較高,一般也不回收。
地膜新國標難以貫徹落實,大量超薄地膜依然充斥農資市場。地膜質量標準過低且執行不嚴,被認為是地膜殘留污染問題突出的重要原因。長期以來,我國塑料地膜生產采用的是1992年出臺的“雙零八”標準,即0.008毫米的厚度標準,在抗老化性與耐候性方面也相對較差。由于市場監管不嚴,生產企業為迎合農戶降低生產成本的要求,使大量不達標的超薄型地膜充斥市場,增加了回收的難度。在多部門的聯合推動下,地膜新國標已于2018年5月正式實施,該標準提高了地膜厚度、力學性能及耐候性能,厚度要求不得低于0.010毫米。但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農資市場銷售的多是厚度在0.006毫米左右的不達標地膜。有農戶反映“0.006毫米的地膜最好用,0.004毫米的地膜太薄,風一吹就碎了,再厚一些的,苗拱不出來,需要人工打孔破膜,太麻煩”。
從更長遠的時期來看,采用可降解地膜替代塑料地膜可能是解決農膜污染更為有效的方式??山到獾啬な钦嬲鉀Q地膜污染的根本之策。
3、中科新材可降解地膜助力解決“白色污染”
降解地膜與傳統的聚乙烯地膜相比,其主要優點是在地膜失去增溫保墑等功能后,在各種因素作用下經過一定的時間自動降解為對環境無污染的小分子物質,從而可以防止殘膜對農田環境的污染。
中科新材生產的生物可降解地膜由木薯淀粉等材料制成,具有與普通地膜相似的保溫和保水效果,同時能夠完全自然降解。根據主要原料可分為天然生物質為原料的降解地膜和石油基為原料的降解地膜。
天然生物質如淀粉、纖維素、甲殼素等,通過對這些原料進行改性、再合成形成生物降解地膜的生產原料。淀粉作為主要原料的地膜按照降解機理和破壞形式又可分為淀粉添加型不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和以淀粉為主要原料的完全生物降解地膜。添加型生物降解地膜是用PE塑料中添加具有生物降解特性的天然或合成聚合物等混合制成的原料,再添加相容劑、抗氧化劑和加工助劑等吹制而成,不屬于完全生物降解的地膜。以淀粉為原料生產的完全生物降解地膜主要是通過發酵生產乳酸,乳酸經過再合成形成聚乳酸,以聚乳酸為主要原料生產的地膜。
另一類重要的天然生物質是纖維,通過對纖維素醚化、酯化以及氧化成酸、醛和酮后可制成地膜,屬于完全生物降解的地膜。以石油基生產生物降解地膜的主要成分是一些高分子物質。這些高分子物質在自然界中能夠快速分解和被微生物利用,最終降解產物為二氧化碳和水。
由于市場上目前全生物降解地膜價格高于聚乙烯地膜,許多人認為這是制約其規?;茝V的最大障礙。實際上,加上回收殘膜與再生利用成本,全生物降解地膜其實比聚乙烯地膜更為劃算。